专家支招
“减负”得因人而异
同时还要注意增效
事实上,几乎每年都在喊减负,但是似乎效果并不明显。这一次,“减负”12条实行时要注意什么?
宁波市创新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徐晓虹说,现在的“减负”有点变味,学校要减负,家长却不要。许多学生因为在校园里“减负”后,而被家长注入更大力度的学习补课,尤其是六年级、初三、高三的学生。她认为,对于课业负担,每个人其实的感受都不一样,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、学习兴趣、学习动机都不一样,同样的课堂内容或者家庭作业,有的人觉得轻松,也有人觉得负担很重。所以,怎么减负,得看个体。
徐晓虹表示,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,减轻的是不合理、不必要的负担,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。通过减轻过重负担,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,从而促进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。但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,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。“减负”的同时还要注意增效,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,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,提高教学质量。比如,让一个一年级小朋友在课堂里坐40分钟,其实是件很残忍的事。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,像妈妈换菜单一样每天变化课堂的方式,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。(记者 章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