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心态令交警最头疼
江北实验小学的校门刚好在十字路口,出门就是清河路,对面是大闸路164弄。这个区域内居民小区有不少,每到上下学时,清河路双向除了各留下一个车道让人通行外,其他车道停满了接送车辆。而大闸路164弄这条单行线也常被接送车辆堵了出口,居民投诉不断。
有鉴于此,2013年9月,交警与江北实验小学合作,一起尝试了治堵的新举措。家长陈女士回忆说,当时,学校提前向大家发放了《告家长书》,也让家长能有所准备,“学校通知得很详细,还有专门的路线图和车辆停放点说明,例如私家车要根据车型停放在不同区域,只能单排停靠,并排停靠者会被抄告,校门口不准掉头等等。大家一看就明白了,接送孩子方便了不少,也快了很多。”
胡阿姨是骑着自行车来接外孙的,她说:“不同年级的孩子放学时间也变得不一样了,每隔几分钟放一个年级,既减少了拥挤,也让我们心里有了底,能估计好接孩子的时间。学校还发下专门的自行车车牌,规定了专门停自行车的地方,各归各位。”
江北交警大队的翁警官干这行已经十多年了,他觉得校园周边的交通整治真的很难。因为与管理其他的交通参与者不同,很多学生家长潜意识里拥有非常强势的心态,主要来自对独生子女的爱护。
其中三种心态令交警最头疼:
一是情有可原,只要为了孩子,啥都需要别人理解。最常见反问语句是,“我家孩子出了事怎么办?”
二是法不责众,大家都在这么做,除非一起处罚才公平。最常见的反问语句是,“你看别人也停着,你怎么不去处罚别人?”
三是就近原则,新的措施规定出台了,就投诉不能在校门口下车。最常见的反问语句是,“要多走50米路了呀,你说怎么是方便了?”
翁警官说这些观念改了,校园门口的交通治堵就好办些。以江北实验小学为例,这些年,通过学校、交警与家长的反复沟通,能够理解支持校园周边治堵的人越来越多,再加上设施等完善后,效果就有所巩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