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,老师在布置寒假作业时不能“一言堂”,必须参考学生自荐的作业。近日,该校一年级语文黄老师根据部分学生自荐的作业,布置了诸如“每天跳绳”、“过年和爸爸妈妈拍一张全家福”、“发现家中红色元素”等寒假作业。
(1月14日《武汉晚报》)
寒假作业设置的初衷,在于巩固和复习知识点,为学生们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打下基础。然而,由于寒假时间长,寒假作业通常比较多;再加上寒假作业的单一化和空洞化,各式各样的试卷和练习册成为孩子们“不可承受之重”,以至于衍生出“代写作业”的生意。这一次,“自荐寒假作业”打破常规,进行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。
长期以来,学生被视为一个同质性整体,被塞进一个共同的身份之中,之后他们便开始一段相同的命运,接受相似的对待,规训出相同的反应。可是,不同的学生在生活经历、性格特征、兴趣爱好等方面差异悬殊。“自荐寒假作业”尊重了学生们的“异质思维”,折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价值排序的更新。
伴随着社会变迁,公众对教育有着多元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寒假作业被赋予更多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必然趋势。让孩子们在知识学习之余,感受实践的价值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,这样的因材施教、寓教于乐,才是寒假作业的应有之义。
而在“自荐寒假作业”中,我们可以看到: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,不再是老师布置什么,学生就完成什么。不论是“学会下象棋”,还是“每天做一件家务事”,抑或是“跟爸妈一起走访5位亲友”,实践环节和亲情互动的增多,有助于修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断裂甚至脱节,通过双向互动形成教育合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