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懂书画让他成为“文化裁缝”
旧时代,在裁缝界,大多数是半文盲,能写自己的名字就算不错了,读过一二年私塾,算是有文化的了,小学文化可说是裁缝中的“知识精英”。
杨鹏云儿时不但上过私塾,受过美术教育,早有书画功底。在22岁时,他还和一些“公务员”进“战时培训学校”上了高中文化课。这在上个世纪三四十代的裁缝队伍里,算是凤毛麟角,他是全浙江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!
从事服装行业后,他将相当一部分精力都花在服装设计上,把纸板排版进行改良,本来一块料做一套服装,到了他手里二块料可裁剪成二套服装,另外还可裁出一套小服,省料省钱,甚受欢迎。
在那个物资奇缺、厉行节约的年代,“以旧改新”成为时代的一大特色。杨鹏云经过数日冥思苦想和反复实践,他愣是将一件长衫改制成了一套中山装,成为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成果,引起了不少的轰动。当时的浙江省轻工业厅还请他去杭州宣讲、示范。
杨鹏云的名气为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。1958年,他被选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,学习绘画、设计和服装史等课程,同时兼任服装教学教师。
1961年从北京返回杭州,他每周两次去浙江美术学院(今中国美术学院)学习,直到退休后,他还是以书画为伴。其间,他得到潘天寿、吴茀之、邓白等国画美术大师的指点,书画技艺得以显著提升。
三年深造期间,他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服装同西装如何更好地融合。当时轻工业部、手工业总联社的领导出席大型活动,包括出国,都点名让他做礼服。
在那里,他还差点成了大学教授。当时这批学生共53人,年龄大多为30岁至35岁,40岁以上就只有杨鹏云一人。学业临近结束,班主任找到他,说他有服装实践的经历,要他给同学们讲授服装实践课。
原本是前去学习的学生,一下子要成为给别人授课的老师,杨鹏云有点惶恐,好在他有多年的裁缝经历,之前还在杭州讲过课,他轻松地完成了这个额外任务,而且所授课程颇得学生的好评。
中央美术学院分管服装系的张仃副院长随后找到他,要他留下来做老师,教服装实践课。张副院长说,学院拟新增服装系,来年开始招生。留下来的话,住房安排在专家楼,按教授级配备。
这着实让杨鹏云兴奋了好一阵子。大学是他梦寐以求的,现在要到大学当教授,这是他之前想也没想过的好事。可惊喜没多久,这好事就泡汤了。新增专业未获批准,他的教授梦落空了,又回到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上班,从事全省的服装辅导工作。